上個班996,一天12個小時就奉獻給事業了,你以為就完事了嗎?通勤路上再消磨掉2個小時,還能有啥閑情逸致?此時,我們只想說…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最新數據,2018年北京市15-39歲青年人群的通勤時間更長,達到了112分鐘。
起源于美國,精進于日本,如今要廣泛根植于中國,TOD(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)發展模式,正是為解決這些超級都市的“痛點”而生。今天將介紹的是TOD模式的經典范例之一——東京。
城市車站發展構想案 圖源:iis.u-tokyo
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的縮寫,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。這里的公共交通包括火車站、機場、地鐵、輕軌等公共交通設施,是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開發、以400-800米(5-10 分鐘步行路程)為半徑建立集工作、商業、文化、教育、居住、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區域。它強調以公共交通為中樞,核心要義是通過交通設施的銜接與互通,極大提升周邊物業的價值與收益,是一種基于基礎設施帶動土地增值、土地增值又反哺城市發展的模式。
截至2020年9月30日,中國內地累計有41個城市開通軌道交通線路7141.55公里,其中地鐵5514.92公里,占比77.22%,預計到2020年年底,我國將有43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,運營里程近8000公里。“十三五”前四年(2016—2019),共有27個城市新一輪建設規劃或規劃調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,獲批項目估算總投資額約25000億元,四年共完成建設投資約20000億元,年均近5000億元。可以說,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進入了高速發展的“全域”時代。
東京夜景 圖源:nikkei
然而“大城市病“已經成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。城市交通擁堵嚴重、城市霧霾難消、軌道交通虧損大、職住分離致交通問題更嚴峻,是“大城市病”的具體體現。如何解決這些問題?其關鍵就在于要構建多中心城市結構、推進混合土地合用,實現合理的城市結構和土地使用形態。破解”大城市病“的利器就是TOD開發模式。